紫霄岛 > 汉末:家祖乡啬夫 > 第316章 君臣同心,议定伐楚

第316章 君臣同心,议定伐楚


第316章  君臣同心,议定伐楚

        “明公何故心乱?”

        荀彧跟随曹操许久,知晓自己这位主君性格极其坚韧,哪怕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,都始终保持着昂扬斗志,

        至少有别人在场的时候,曹操从不会失态,也不会把自己软弱的方面展露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是现在,曹操明显心乱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曹操回过神,将手中的书信交给荀彧,叹道:“昔年,吾与子异相识于沛国相县,曾经亲眼目睹彼当众袭杀王吉,随后饮酒作诗从容而退的放荡不羁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及至后来,子异逃亡至谯县,又与我相谈、相知,可谓倾盖如旧,引为知己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彼时我二人皆怀忧国忧民之心,抵塌而眠,纵论时政、抨击察举制之弊病,肆意纵横,无话不谈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子异当日就曾说过,以后若有能力,当重定选人制度:公开选拔,不分年龄、不分出生、不分名望,优者胜,劣者汰,唯才是举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吾等甚至击掌为誓,未来必然合力革除选人弊病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时光如梭,吾已逐渐忘了昔年约定,却没想到子异仍旧不改初心,哪怕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,仍旧在逐渐实现自己昔年的承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如今楚国境内察举制已经废除,转而开始推行科举制,分科取士,不论出身,不论年龄,只观才学。让天下人都有机会施展生平所学,为国效力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仅此一条,吾不如子异远矣!”

        荀彧听到这里,也感觉有些无言以对。

        先不论科举制在后世被如何诟病,但不得不承认,这个制度乃是华夏历史上选人制度的巅峰,甚至影响到了周边那些国家。

        真正让科举变质的乃是那些禁锢思想,把科举模式固化,把考题范围划定的当权者。

        科举制的本质,还是为了给天下人一个相对较为公平的平台,让所有刻苦读书之人,都有入朝为官的机会。

        纵然荀彧出身世家,所在的颍川荀氏亦为世家表率,却也不得不承认,周琦所推行的科举制的确利国利民。

        他脸色变得无比郑重,对着曹操说道:“明公昔年既与周子异有约,如今楚国又率先推行科举制,关中未尝不能效仿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曹操闻言,眼中射出了骇人的光芒,急忙上前握住荀彧之手,问道:“关中真能推行科举?”

        以曹操的聪慧,不可能看不出推行科举的巨大阻力。稍有不慎,就会与世家离心离德,最终自断臂膀。

        荀彧笑道:“楚国能够推行,关中为何不可?”

        看着曹操那欲言又止的模样,荀彧继续说道:“明公所虑者,不过是来自世家大族的反对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明公却是忘了,关中先后经过董卓、李傕、郭汜之乱,再加上那年可怕的兵祸与饥荒,大多世家都背井离乡,远离关中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始终坚持不肯离开者,亦是故土难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如今关中境内的大族,几乎都是明公原有的班底,自然不可能反对明公推行科举制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更何况,楚国科举已立,只要彼政权不被迅速覆灭,科举乃大势所趋,谁都无法阻挡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明公就算效仿,世家也会首先将目光放在周子异身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曹操闻言,不由恍然大悟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相信以周琦的手段,既然敢推出科举制,就不怕境内的世家大族反对,对方也会成为世家攻讦的对象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荀彧为何劝谏曹操推行科举,乃是因为关中久经战祸,本就残破不堪。

        哪怕曹操这些年励精图治,但那些流失的人才也很难再召回来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,曹操现在可并非历史上那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小枭雄,当今天下实力最强大的袁绍与周琦,无论哪个看起来都比曹操更有机会夺取天下。

        此前逃难离开关中的人才,就算要做出选择,也不会再投靠曹操。

        没有办法得到世家士子的支持,关中急缺大量的基层官吏,就只能提拔寒门士子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也是曹操的根基所在。

        只不过,一旦楚国的科举制持续推行下去,不仅会吸引整个天下有才华的寒门士子前去考科举,甚至连那些自命不凡的世家才子,都有可能南下楚国。

        关中如果不防患于未然,要不了多长时间,根基就会被楚国掏空。

        荀彧正是看穿了这点,才会建议曹操开科举。

        只要关中也开科科举,就算吸引不到外来的寒门士子,却也能够留住境内的人才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世家的反扑,有周琦这位科举的首倡者在,还轮不到曹操被集火攻击。

        有了荀彧的支持与肯定,曹操就仿佛被打了一剂强心针,当即就效仿周琦,召集治下的贤德之士以及寒门士子,前来长安商议立科举之事。

        与此同时,曹操也给周琦回了一封书信。

        楚国,襄阳,王府。

        周琦看着手中的书信,眼中露出了些许笑意,叹道:“好一个曹孟德,果真有魄力!”

        曹操的书信也很简单:昔日承诺,不敢相忘,虽有子异珠玉在前,吾亦不愿落于人后,关中科举立矣。

        周琦此前写信给曹操,除了想要提醒对方也推行科举以外,也未尝没有乱其道心的意思。

        未曾想,此举非但未能乱曹操之心,居然帮助对方下定决心推行科举。

        面对如此结果,周琦倒也并不后悔。

        废除科举制乃大势所趋,仅凭周琦一人很难做成此事,有了曹操的加入,如果袁绍仍旧抱着察举制不放,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,赵国境内不得志的寒门士子,必会蜂拥朝着楚国而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从短期来看,袁绍的确能够受到世家的拥戴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就算没有科举制,袁绍仍旧乃是世家的首选目标,周琦、曹操对于世家的吸引力,本就没那么高。

        科举制的出现,只不过让世家更加偏向于袁绍罢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从长远来看,寒门的人口基数要远远超过世家,楚国境内已经开始大规模推行造纸术与印刷术,这种技术并不难,赵国、关中、徐州也在逐渐推行。

        随着时间的流逝,人口基数更大的基层,必然会如同雨后春笋般,出现数之不尽的人才。

        到了那个时候,锐意革新的楚国就会越来越强盛。

        反观抱残守缺的赵国,势必会逐渐走向衰落。

        此乃大势,亦为阳谋。

        除非袁绍在那天尚未到来之前,就提兵南下,一举扫灭楚国。

        赵国,邺城,皇宫。

        <div  class="contentadv">        袁绍看着自楚国与关中传来的情报,忍不住冷声说道:“简直是胡闹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自汉武帝时期,察举制就是朝廷立国之根本,期间不知选拔出了多少人才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如今周子异、曹孟德二人废除察举制,另立科举制,简直是自取灭亡!”

        并不能说袁绍目光短浅。

        只能说屁股决定脑袋,袁绍本就出身最顶层的世家大族,也是察举制的既得利益者,自然非常推崇察举制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自古以来,华夏在挑选人才的时候,都会先观德行,再看才能。

        察举制所举孝廉、茂才,首要便是德行。

        反观科举制,几乎对于考生的德行没有硬性要求,一味的追求才能,在袁绍看来却是落了下乘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科举制能够选拔更多、更优秀的人才,袁绍却有些不以为然。

        寒门学子再如何刻苦,由于出身的缘故,见识与眼光终究比不上世家子弟。

        在袁绍看来,真正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,必然出自世家大族。

        就在袁绍对科举制不屑一顾的时候,赵国境内的世家大族,却已经有些人心惶惶,担心袁绍会效仿周琦、曹操二人,在赵国境内推行科举。

        赵国境内,可是包含着整个天下将近七层的世家大族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科举制被推行,不知会触动多少世家的利益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乎,很快就有世家代表前来皇宫,探听袁绍的口风。

        好在袁绍的回复让他们心安。

        饶是如此,赵国境内的世家仍旧感觉到了强烈的危机,在暗中联络以后,最后居然罕见的统一了意见,联名上书袁绍,请求发兵征讨楚国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咳咳咳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卧室内,袁绍剧烈咳嗽了几声,感觉到了深深的疲惫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两年,他感觉自己身体越来越差,特别是情绪激动的时候,甚至会咳血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按照历史进程,袁绍早在去年就已经因为咳血而病逝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在这个时空,由于袁绍没有经历过官渡大败的打击,病情并没有迅速恶化,因此活到了现在。

        饶是如此,他也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些许担忧。

        袁绍志存高远,想要在有生之年扫灭其余诸侯,建立一个统一而又庞大的王朝。

        只不过,赵国境内派系林立,很难统一意见南征。

        再加上此前袁绍两次与周琦交战,最终都未能讨得半点好处,也多少让袁绍心里有些发憷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如今的周琦雄踞江南,根基牢固,可并非历史上官渡之战期间的曹操,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,却穷兵黩武多年,兵少粮匮,很多地方的统治都并不稳固。

        袁绍发动官渡之战看似仓促,其实也是想要趁着曹操最虚弱的时候,给予对方致命一击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趁你病要你命的思路并没有错,只可惜天不遂人愿,袁绍最终在官渡大败亏输,彻底输给了曹操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袁绍当时身体硬朗,凭借河北深厚的底蕴,也未曾不能重整旗鼓,再次与曹操争锋。

        只可惜,袁绍官渡之败以后就开始不断咳血,哪怕迅速平定了境内因为官渡大败而四起的叛乱,最后终究还是病逝了。

        饶是如此,曹操仍旧不敢过分逼迫袁氏兄弟,反而选择先行避让,等到袁氏兄弟相争之际,再趁机破之。

        袁绍正是知晓周琦的难缠,才休养生息了好几年。

        赵国也趁着这些年,彻底掌控了幽州以及并州,还剿灭了青州与兖州境内的黑山军以及黄巾军残余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的赵国,算得上是兵强马壮,政通人和。

        哪怕这样,袁绍仍旧不敢轻启战端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此前两次与周琦大战,赵国都是空耗钱粮,最终铩羽而归。

        让袁绍感到意外的是,朝中向来意见相左的几个派系,这次居然十分罕见的统一了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此前,要么有人建议袁绍先伐曹操,要么有人建议袁绍先伐刘备,要么有人建议先伐周琦,要么有人建议先休养生息,要么有人建议行纵横之策。

        由于属下人才太多,派系太多,却没有第二个能够充当袁绍谋主的荀攸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也就导致,本就有些好谋无断的袁绍,面对属下的不同意见,有时候也会摇摆不定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如今,所有派系全都联合在一起,请求袁绍出兵伐楚。

        按照他们的说法,若攻刘备,周琦必然相救。楚国不灭,则徐州难图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曹操,蜗居关中,易守难攻,难成大患,可暂且置之不理。

        只要能够灭掉楚国,彼时无论刘备还是曹操,都可传檄而定。

        袁绍却是有些迟疑的说道:“若攻楚国,刘备趁机断我粮道,如之奈何?”

        审配出班说道:“请陛下册封刘备为齐王,吾愿为天使,亲往徐州说刘备改换门庭。纵不能如愿,亦可令其保持中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袁绍心中大奇,问道:“周子异与刘玄德歃血为盟,唇亡齿寒。此前周子异多次出兵相救徐州,刘玄德又以仁义著称天下,岂会行此不义之举?”

        审配信誓旦旦的说道:“此一时,彼一时也。陛下勿忧,吾已有对策,必能说动刘玄德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袁绍又道:“纵能说动刘玄德按兵不动,然曹孟德此人奸诈投机,若朕与周子异大战,彼欲为渔翁,又当如何?”

        钟繇出班奏道:“请陛下册封曹孟德为秦王,吾愿往关中为使者,凭口中三寸不乱之舌,必可说得曹孟德起兵相助陛下!”

        钟繇话音刚落,就见袁霸出班奏道:“请陛下封士燮为交州牧,吾愿出使交州,劝说士燮出兵,与陛下南北夹击楚国!”

        看到麾下众臣齐心协力,袁绍也不由略感欣慰。

        事实上,自从他感觉身体不太好以后,就想着倾尽全力扫灭楚国,只是国内各大派系意见始终没有办法统一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众臣皆欲伐楚,可谓上下齐心,何愁大事不成?

        袁绍环顾众臣,沉声说道:“尔等所奏,朕皆应允。然所承诺之事,必须达成,否则必不轻饶!”


  (https://www.zixiaodao.net/zxd43883116/140275658.html)


1秒记住紫霄岛:www.zixiaodao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zixiaodao.net